王仁平名中医工作室

李霞--验案

临床验案

1、宗某,男,62岁。2021年10月10日初诊。

主诉:间断性心胸憋闷困痛五年余,加重1月余。

初诊:病人于5年前出现胸部憋闷困痛不舒,气短乏力,时有心悸。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、频发室性早搏。血脂偏高。症状间断出现,每次发作时服丹参片,均可在10天内恢复正常。但此次劳累后出现上述症状,逐渐加重,夜间睡眠不佳,服上药无效,遂来诊。现症:心胸憋闷不舒,气短乏力,时有心悸,夜间睡眠不佳,精神尚可,口唇偏暗。舌暗,苔黄腻◇脉结代。心脏听诊每分钟可闻及15~20次早搏。心电图提示:心肌呈缺血改变,频发室性早搏。

中医辨证:胸痹(肝火扰心)。

西医诊断: 冠心病(心肌缺血,心律失常)。

治法: 疏利肝胆,益气养阴安神。

处方: 小柴胡汤合生脉散加减。

柴胡15g,黄芩10g,党参15g,麦冬10g,五味子10g,茯苓30g,杏仁10g,陈皮20g,连翘20g,玉竹15g,茵陈20g,泽泻20g,炙甘草10g,金银花20g,竹茹15g,半夏15g。

5剂,水煎服。医嘱:饮食宜清淡,忌食辛辣生冷等物。

二诊:2021年10月15日。病人服上方5剂后,自觉精神好转,胸闷减轻,仍时感心悸。听诊可闻及12次/分早搏,余无不适。舌淡红,苔白腻,脉结代。

处方:柴胡15g,黄芩10g,党参15g,麦冬10g,五味子10g,茯苓30g,杏仁10g,陈皮20

g,翘20g,玉竹15g,茵陈20g,泽泻20g,炙甘草10g,金银花20g,生龙牡各15g。

5剂,水煎服。

[按语]本患者为气阴两虚之胸痹。患者因情志失调,饮食不慎而致脾胃受伤,运化失司,土不治水,寒水侮土,土不培木,肝脾肾功能失调,心失血养,胸阳不振,气血运行不畅,心脉痹阻,发为胸痹心痛。治以益气养阴,温补三阴。药用党参、麦冬、五味子益气养阴;柴胡桂枝汤疏肝和胃,温脾益肾;丹参、檀香理气活血;木香、砂仁、陈皮、枳壳理气和胃;生龙牡、黄芩、白术、附子、阿胶、黄芩、生地共同组成《金匮要略》之黄土汤,取其温补脾肾、养血疏肝之效;干姜温中去寒;泽泻、茯苓渗湿培土。收起用,使水暖土和,肝木条达,阴血得允,阴阳调和,心脉畅达。

李霞

2021-10-31

2.赵某,女,71岁。2021年12月7日初诊。

主诉:心悸、胸闷5年余。

初诊:患者5年前因情志不遂,饮食不慎,出现心悸、胸闷等症状,经服用地奥心血康等药物症状有所改善并长期维持,近日因劳累症状加重,遂来诊。现症:心悸、胸闷,食欲不振,胃脘痞闷不舒,时感乏力,精神不佳,失眠。舌暗,苔薄黄,脉弦缓。

中医辨证:胸痹(气阴两虚)。

西医诊断:冠心病。

治法:益气养阴,温补三阴。

处方: 生脉散、桂枝汤合附子理中丸加减。

麦冬10g,五味子10g,柴胡15 g,黄芩12g,桂枝15g,白芍15g,炙甘草10g,丹参20g,生龙牡各30g,檀香15g,砂仁10g,白术10g,于姜10g,附子6g,生地15g,酸枣仁30g,阿胶10g,茯 g,杏仁10g,陈皮15g,枳壳12g。5剂,水煎服。

二诊:2021年12月11日。服上方诸症减轻,饮食精神好转。舌暗红,苔薄黄,脉缓和有力。守上方5剂,水煎服。

三诊:2021年12月16日。病情稳定,昨晚胃脘灼热不适,稍后缓解。舌淡,苔薄黄,脉弦缓。处方:党参25g,麦冬10g,五味子10g,柴胡18g,黄芩12g,黄连10g,木香15g,桂枝15g,白芍15g,炙甘草10g,生龙牡各30g,丹参20g,檀香15g,砂仁10 g,白术10g,干姜12g,附子6g,生地15

枣仁30g,阿胶10g,茯苓20g,杏仁收起

lug,陈皮15g,枳壳15g。6剂,水煎服。

四诊:2021年12月25日。病情稳定,上方不变。

[按语]本患者为气阴两虚之胸痹。患者因情志失调,饮食不慎而致脾胃受伤,运化失司,土不治水,寒水侮土,土不培木,肝脾肾功能失调,心失血养,胸阳不振,气血运行不畅,心脉痹阻,发为胸痹心痛。治以益气养阴,温补三阴。药用党参、麦冬、五味子益气养阴;柴胡桂枝汤疏肝和胃,温脾益肾;丹参、檀香理气活血;木香、砂仁、陈皮、枳壳理气和胃;生龙牡、黄芩、白术、附子、阿胶、黄芩、生地共同组成《金匮要略》之黄土汤,取其温补脾肾、养血疏肝之效;干姜温中去寒;泽泻、茯苓渗湿培土。收起用,使水暖土和,肝木条达,阴血得允,阴阳调和,心脉畅达。

李霞

2021-12-28

3、 王某某,女,58岁。 病史:因胸前区闷痛反复发作5年余,加重1周,经检査诊断为冠心病、心绞痛、髙血压病2级。曾服参苓白术散治疗,服药后腹泻,服右归丸则感胃脘不适。 医案:纳差,气短,胸闷,耳鸣,喉中痰多,疲乏无力,二便调,舌淡红苔浊,脉沉弱。

中医诊断:胸痹 脾胃虚弱,痰湿阻滞

西医诊断:冠心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

方药:加味温胆汤加减 处方:竹茹、法半夏、胆星各10g,枳壳、橘红各6g,云苓、白术、丹参各15g,党参30g,苡仁20g,甘草5g。 服上方7剂后,胸闷胸痛已不明显,纳食增加,精神好转,痰少。继续以上方调治月余,明显好转。

【按语】胸痹是临床上常见的疑难病,病机为本虚标实,心阴阳不足,痰瘀阻滞。张仲景认为胸痹是由于胸阳不振,下焦阴寒邪气上乘阳位所致,即'阳微阴弦',故多以辛温通阳之剂治之。而近代研究冠心病多从'瘀'字着手,强调活血化瘀。唐老师认为胸痹确为本虚标实,本虚有心阳(气)虚、心阴(血)虚,标实主要为痰瘀。本患者以痰浊为多,唐老师在仲景辛温通阳的基础上,加甘温健脾法,既益气,又温通化浊,以温胆汤加味为主方治疗,加党参或白术,健脾和胃,以绝痰源,甘温与辛温并用。

李霞

2022-06-01

4、刘某,男,68岁,初诊时间。 病史:胸闷痛,反复发作,已四年余,发作时多服用冠心苏合丸,疼痛得以缓解。心电图检查示:冠状动脉供血不足。 医案:胸闷且痛,心悸盗汗,虚烦不得寐,口干咽燥,头晕耳鸣,腰酸膝软,舌光剥干裂,舌红,脉细数。

中医诊断:胸痹 心肾阴虚,心神失养

西医诊断:冠心病 心绞痛

治法:滋阴益肾,养心安神 方药:左归饮合生脉散加减 处方:大生地15g、北沙参10g、山萸肉10g、枸杞子12g、麦冬30g、山药12g、茯苓12g、炙甘草4.5g、赤芍10g、白芍10g、五味子3g、酸枣仁10g、丹皮10g、丹参10g、蒲黄10g。 效果:服药7剂后胸痛心悸未作,夜能入寐,舌体较前湿润,惟劳累和情绪不佳时仍有胸闷。

【按语】本例胸痹由于久服芳香温通之剂,辛散太过,耗气伤阴,心阴亏虚,心神失养,然心本乎肾,肾为五脏阴阳之根本,心肾关系至为密切,故采用心肾同治之法。

李霞

2022-12-03

5、吴某某,女,34岁。 病史:患者缘畏寒高热头痛、遍体酸楚,鼻塞流涕第二天而入院,经用解表药治疗后,诸症悉除,惟感胸闷气短,心慌,心脏听诊第一心音低钝,心律不齐,心率70次/每分钟,心尖区可闻及Ⅲ°收缩期杂音,心电图提示:频发室性早搏。 医案:发热之后,胸闷气短,心悸不宁,倦怠乏力,苔薄黄,舌质淡红,舌体胖有齿印,脉细有间歇,表证虽解,而热毒未清,伤阴耗气,心阴亏虚,心气不足,心神失宁。

中医诊断:胸痹、心悸 热毒内侵、气阴亏虚

西医诊断:病毒性心肌炎

治法:清热解毒、滋养心阴、补益心气 方药:生脉散合甘脉大枣汤加味。 处方:太子参15g、麦冬18g、五味子3g、炙甘草6g、板蓝根30g、大青叶15g、佛手片10g、八月札10g、苦参片15g、丹参12g、淮小麦30g、大枣5枚。 效果:连续服药1月余,胸闷气短已平,心悸亦除,精神振作,心电图复查:早搏消失。

【按语】本例胸痹由于热毒稽留,伤阴耗气,致使心气心阴俱虚,心神不宁,方用生脉散益气养阴,甘麦大枣汤滋燥缓急养心宁神;板蓝根、大青叶用以清热解毒;苦参清热燥湿,乃扶正祛邪兼顾的治法。

李霞

2023-05-08

6、王某某,女,49岁。 病史:患者因过度劳累,四小时来左侧胸部绞痛阵作,夜间胸闷气短,心悸不安,心率每分钟40次,心电图提示:病态窦房结综合征,曾服阿托品等治疗,效果不显着。 医案:胸闷如压,心悸不宁,气短,劳则尤甚,头晕,寐短,乱梦纷纭,苔薄,舌淡胖,脉沉迟。

中医诊断:胸痹 心悸  肾阳虚衰、心阳不振

西医诊断:冠心病 心绞痛 心律失常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

治法:温肾益气、强心安神 处方:熟附子12g、党参15g、仙灵脾15g、丹参12g、黄芪12g、当归10g、炒枣仁12g、淮小麦30g、炙甘草6g、远志3g、鹿角粉3g(吞)。 效果:服药一月,胸闷气短,心悸头晕均除,夜寐亦安,心率恢复,达60次/分钟。

【按语】肾阳为诸阳之本,肾阳衰则心阳亦为之不振,故见胸闷且痛,气短心悸诸症,附子既温补肾阳,又温补心阳;仙灵脾、鹿角粉温肾助阳,且温而不燥;因心脏的阴阳协调需要心气与心血的旺盛和充盈,故用黄芪补气,当归、丹参养血,气血流畅,通则不痛;丹参、枣仁、淮小麦、远志养心安神。阴阳调和,则脉气自通,心率恢复正常。

李霞

2023-11-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