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仁平名中医工作室

医案--暴聋

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联合情志疏导法治疗暴聋一则

引言

突发性耳聋是指患者在发病72小时内,至少在3个连续的频率上听力损失≥30dB,通常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单侧听力损失,而无其无其他耳科疾病。尽管有研究报道本病自愈率在32%~65%之间,但本病发病迅速,若诊疗不及时,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,将发展为永久性耳聋,给患者的学习、工作等多方面造成严重影响。

现记录王仁平教授通过中医辨证施治,运用益气活血、开郁通窍法,使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方联合情志疏导法治疗暴聋一则。

临床资料

一、病史资料

一般信息

患者邹某,女性,34岁,四川成都人。职业:教师。文化程度:大学。2022年7月19日初诊。发病节气:小暑后6天。

病史主诉:左耳听力下降伴耳鸣6天。

现病史:患者6天前与家人争吵后突然出现左耳听力下降及耳内鸣响,耳鸣呈持续性,夜间尤甚,伴耳闷堵感,无眩晕,无恶心呕吐等,未予重视及治疗。4天前患者自觉听力较前稍好转但仍有耳鸣及耳闷堵感,遂于当地某西医院就诊,未行检查,予头孢呋辛酯片(250mg,bid)及醋酸泼尼松片(10mg,tid)口服,3天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后自行停药,1天前患者再次就诊于该医院,硬性耳内镜提示:双侧外耳道通畅,双鼓膜完整、标志清楚,未见明显积液及新生物。听力学检查:右耳125-8000Hz平均听阈为10dBHL,左耳气导、骨导均加掩蔽后测得125-2000Hz平均听阈为60dBHL。耳声发射示:右耳耳声发射在1000、2000、4000、8000Hz处均引出,左耳仅在8000Hz处引出。声导抗测听:双耳鼓室图均为A型。诊断为“左耳突发性听力下降”,建议患者行住院治疗,患者以工作繁忙为由拒绝。今日患者为求进一步诊疗遂就诊于我科门诊。

刻下症:体型中等,精神欠佳,面色晦滞,焦虑面容,性情急躁,语声清晰,气息均匀,左耳听力下降,伴持续性耳鸣,夜间明显,觉耳闷胀感,无眩晕、恶心呕吐,无耳痛及耳内溢液,无发热等不适,纳食尚可,大小便正常,夜间难以入睡。舌质暗红,苔薄白,舌下络脉色紫曲张,脉弦细。

既往史:否认“高血压、糖尿病、甲状腺功能障碍”等病史;否认“肝炎、梅毒”等传染病病史。个人史及过敏史:出生并长期居住于四川成都,否认外伤、手术史,否认“近期去往新冠病毒疫情中高危险区”,否认食物、药物过敏史,否认吸烟、饮酒等不良嗜好。

月经及婚育史:15岁月经初潮,平素月经规律,偶有痛经,带下正常,未婚未育。家族史:否认家族遗传病史。

二、辅助检查

硬性耳内镜检查(2022.7.18):双侧外耳道通畅,双鼓膜完整、标志清,鼓室未见明显积液及异常新生物;听力学检查(2022.7.19):右耳125-8000Hz平均听阈为10dBHL,左耳气导、骨导均加掩蔽后测得125-2000Hz平均听阈为60dBHL;声导抗测听(2022.7.19):双耳鼓室图均为A型。耳声发射示:右耳耳声发射在1000、2000、4000、8000Hz处均引出,左耳仅在8000Hz处引出。

三、中西医诊断与诊断依据

1.中医诊断 暴聋(气虚血瘀证)。

依据:患者在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左耳听力下降,且伴有耳鸣及耳闷胀感,眠差、焦虑,符合《中医耳鼻咽喉科常见病诊疗指南·暴聋》暴聋的诊断要点。《灵枢·寒热篇》:“暴聋气蒙,耳目不明,取天牖”,认为暴聋是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;《医贯》言“耳鸣耳聋,内有污血”,首次提出耳鸣耳聋可能源于耳窍内出现了瘀血阻滞。患者平日精神压力大,性情急躁,肝气郁结,而肝主升、主疏泄,对体内气机平衡有重要作用;若肝气失于条达,气机失畅,气不行血,导致瘀血内停,耳窍经脉受阻不通,则出现听力下降及耳鸣,鸣声夜间尤甚,伴耳闷胀堵塞感;清窍闭塞,神机受扰,则眠差;气为血之帅,气滞则血凝,故见面色晦滞,舌质暗红,舌下络脉曲张,脉弦细,故辨证为气滞血瘀证。

2.西医诊断西医诊断:突发性耳聋(左)。

依据:该患者有符合突发性聋的临床表现,如听力下降,伴耳鸣及耳闷胀堵塞感,且发病突然,无明显诱因。耳部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;听力学检查提示左耳为中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,符合《突发性耳聋美国AAO-HNSF指南,2019年》中突发性聋的诊断标准。

四、干预措施

首诊:患者平素精神压力大,性情急躁,肝气郁结,失于条达,气机失畅,气不行血,导致瘀血内停,耳窍经脉受阻不通,则出现听力下降及耳鸣,鸣声夜间尤甚,伴耳闷胀堵塞感。舌质暗红,舌下络脉曲张,脉弦细,辨证为气滞血瘀证。治疗以益气活血、开郁通窍为法,予补阳还五汤加减方治疗,

处方如下:生黄芪30g、桃仁10g、红花10g、赤芍10g、川芎10g、当归10g、醋北柴胡10g、香附10g、浮小麦10g、丹参10g、石菖蒲10g、皂角刺10g、酸枣仁10g、炙甘草6g。6剂,水煎服,1次/天,饭后半小时口服。

情志疏导:万物有情,喜怒哀乐,欲情意志,生活琐事,均会影响人体五脏六腑及气血运行,故嘱咐患者保持心情愉悦,尽量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以适度释放压力,凡事不可操之过急,避免烦躁焦虑,顺其自然。

西医治疗:停服头孢呋辛酯片及醋酸泼尼松片,不用任何西医治疗。

二诊:患者自诉自觉左耳听力较前明显好转,耳鸣略改善,鸣声不再使自己心情烦躁,生活工作不受影响,但睡眠质量仍不高,面色晦滞有所改善。脾气渐变温和,心情也逐渐好转,纳食可,二便正常。舌暗苔薄白,舌下络脉曲张减少,脉弦。根据患者随诊所述,可知辨证准确,药已见效,故继用前法,同时加用益气、安神药物,配合情志疏导法。

处方如下:生黄芪30g、当归10g、酒川芎10g、赤芍10g、红花10g、桃仁10g、党参15g、山药15g、益母草10g、酸枣仁10g、茯神15g。3剂,煎服方法同前。

情志疏导:早睡早起,均衡饮食;放松心情,坦然面对,随着药物治疗和情志调节,耳聋逐渐向愈;对于耳鸣应尽量做到四不关注:不要刻意去感受耳鸣及其音调的变化;不要担心耳鸣是否会加重,耳鸣何时会消失;不要试图寻找耳鸣原因;不要询问他人的耳鸣情况并将此与自己进行比较。

三诊:患者神色舒缓,面带笑容,自诉左耳听力已恢复正常,偶有耳鸣,其余诸症消失,生活工作均可正常进行,睡眠质量及精神转好。舌淡、苔薄白,脉细。现患者诸症均已基本消失,不需继续服药调理,嘱其多运动,放松心情,勿急勿躁。五、疗效转归患者左耳听力基本恢复正常,诸症均已逐渐消失。

临证体会

暴聋指突然出现单侧或双侧耳听力减退,数小时或数天内听力大幅度下降,或伴有耳鸣或耳闷胀感。本病若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,可能会导致不可逆的听力损伤,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心伤害。

本案患者临床表现明显,病因病机突出。综合考虑不难做出诊断和辨证。且因为病程较短,患者就诊及时,故最终获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。但在整个治疗期间,笔者认为存在两大治疗难点。一是暴聋的病因病机复杂,使得临床治疗决策困难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、精神压力的增大,人们的身体素质逐渐下降,暴聋的发病率逐渐上升。中医认为本病与气机逆乱有关,为实证、经络不通之证。而在临床接诊此类患者时,病机又不完全以实证为主,多为虚实夹杂之证,故要兼顾虚实两面,以扶正为主,兼顾驱邪,正确处方用药,达到使内在病邪化解,标本兼顾以治其疾的作用。二为本病例存在着较难把控的“情志因素”。王仁平教授认为暴聋、耳鸣病人,都或多或少存在情志不畅,如诸多病人就诊时,反复强调听力下降所带来的生活不便,耳鸣所带来的烦躁以及精神的压抑。本案患者平日精神紧张,工作生活压力大,性情急躁,这些不良的生活、精神习惯日复一日,为此次暴聋的发作埋下了“伏笔”。长期肝气不舒,久则郁而化火,耗气伤血,气血不足,正气不旺,人体也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变。故在此病治疗过程中,药物治疗仅仅只是帮助正气祛除病理产物、解除身体的痛苦或不适,而重点治疗则在情志疏导,帮助患者从心理、精神上得到真正解脱。故每次患者就诊时均会反复对其进行“情志疏导”,生怕其情绪稍有变动,此不仅会导致整个治疗无效,甚至会覆水难收。

本例患者发病之前有与他人争吵的情况,肝气不舒,郁结于内为先,性情稍有变化则会导致暴聋的发生。《素问·厥论》:“少阳之厥,则暴聋,颊肿而热”,《素问·举痛论》:“百病生于气”,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厥气上逆,上窍不通,则暴厥而为聋”,这些均说明了暴聋的发生与气机不畅密切相关。肝属木,主疏泄,喜条达而恶抑郁,与胆互为表里,肝升胆降,肝胆共同调节全身气机运行,二者功能协调则心情舒畅,病不易生;若功能失调,则会气机不畅,瘀血内停;或肝气郁久于内,耗气伤血,气虚运血无力亦会导致瘀血阻于耳窍,导致耳聋。肝气不畅,横克脾土,脾失健运,再者本患者职业为教师,平日工作压力较大,劳心伤脾,均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,宗脉空虚,清窍失养,亦可发为耳聋。本案患者证属气虚血瘀证。缘于其日常精神压力较大,心脾气血不足,心血不充,脾虚失于运化,一使气血生化乏源,清窍不得荣养;再者气虚推动无力,血行不畅而瘀滞,加之患者发病前伴有情志因素,肝气不畅,则见耳鸣、耳聋、眠差,面容焦虑;曾有研究表明,突聋患者多有轻、中度的心理损害,焦虑、睡眠等亦会随病情而加重;夜间阴邪为主,阴为寒邪,寒盛血流不畅,则夜间耳鸣加重。

基于患者病情复杂,吾师认为正气不足,气滞于内为该病的发病基础;病理关键终不离气血,治疗则应标本兼顾,以益气活血为主,兼顾心脾,配以解郁通窍之法。但初期应重视疏肝理气、通经活血,不可过用补益之剂,以缓图其功。故初诊药用补阳还五汤加醋北柴胡、香附、浮小麦、丹参、石菖蒲、皂角刺、酸枣仁、炙甘草。方中黄芪补益元气,使气旺血行、瘀去络通,同时黄芪还可通过正性肌力作用来增加心肌排出量提高心功能,使血液流变性改善。当归补血活血;红花、赤芍、川芎协同发挥活血祛瘀之力;因地龙为虫类药物,若在处方中加用此药,很多患者反馈汤液有严重的土腥味,甚则腥臭味,难以入口,故吾师临证时常弃用该药以增进患者服药的动力。醋北柴胡、香附疏肝理气,浮小麦、酸枣仁养心安神,丹参活血祛瘀、清心除烦,石菖蒲化浊通窍,炙甘草调和诸药。二诊患者耳鸣及听力下降较前好转,说明方对其证,故仍以补阳还五汤为主辨证用药。仍存眠差、面色晦滞,表明邪气尚未祛除、心神尚未恢复,故加党参、山药健脾益气,脾旺则气生血行,桃仁、益母草稍加活血通经之力,茯神以加大健脾宁心之功。经过正确地辨证用药,三诊之时,患者诸症消失,听力基本恢复正常,精神、面色好转,故未用药。

纵观整个病情,本例突聋,发病迅速,若采取及时正确的治疗措施,一般听力较易恢复,但经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后效果不显。从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角度分析,一为患者发病存在情志诱因,二为患者在心脾气血不足的情况下,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反而更易加重脾胃损害,气血更虚。吾师跳出“暴聋多实证”的惯性思维,紧紧紧抓住气血不足、肝气不舒这个核心病机,给予疏肝健脾、益气活血、通窍聪耳的药物进行治疗,同时联合“情志疏导法”。“情志疏导法”是王仁平教授治疗耳鼻喉科相关疾病的临证心得。其强调在接诊病人时,要细致入微,换位思考,感病人之痛苦,方能洞察疾病本质,掌握治疗精髓。就暴聋患者而言,其提出情志疏导大法不可或缺。具体实施方法如跑步疾走,导引瑜伽,引颈高歌,与同事朋友亲人融洽相处,念佛数珠,禅定静心,快乐冥想,棋琴字画等,这些都十分有利于疾病恢复。经过医患配合的2周治疗,取得满意疗效。患者在我科就诊之前,曾服用过糖皮质激素及抗生素,从中医角度分析,这两种药物均可能会伤及脾胃,脾胃受损,气血生化不足;或脾失健运,痰湿内生,同样也不利于耳鸣耳聋的恢复。

再者,分析病因病机和整个发病过程,可知本病的主要病位在肝胆,涉及心、脾等多个脏腑,从五行相生相克而言,肝木易横克脾土,故在治疗时应秉承未病先防的思想,加大健脾之力,先安未受邪之脏,从而使疾病易趋恢复。回顾本病的处方用药,虽有生黄芪、党参、山药等健脾之药,但药味略显单薄,黄芪虽用量较大,但所用为生黄芪,主要取其利水消肿之力(从应激、内淋巴积水、微循环障碍与突聋关系考虑),补气之力终显不足。故在治疗时应酌加健脾和胃之品,如砂仁、白术、茯苓,半夏、厚朴、瓦楞子等药,脾胃安和,心神得养,情绪舒畅,促进疾病痊愈。此案例为近期所发生,故目前尚未进行随访,后期会继续跟踪该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。

李璇璇

2024-1-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