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“外风伏痰宿积”理论治疗儿童慢性咳嗽
引言
儿童慢性咳嗽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。依据咳嗽的病程长短,儿童咳嗽为急性咳嗽(病程在2周以内)、迁延性咳嗽(病程在2~4周)和慢性咳嗽(病程超过4周),非特异性慢性咳嗽指咳嗽持续4周以上,给予抗感染治疗无效,且胸部影像学检查正常的疾病。导致中国儿童慢性咳嗽的前3位主要疾病是咳嗽变异性哮喘(CVA)、上气道咳嗽综合征(UACS)和呼吸道感染后咳嗽(PIC)。西医按照分类给与对症治疗,祖国医学依据辨证调整脏腑功能,达到阴平阳秘,疾病而愈。
一、病史资料
一般信息
王某某,女,4岁6月,河南郑州人,2021年3月23日就诊,节气:春分。
病史摘要
主诉:反复咳嗽咳痰4月。
现病史:患儿4月前患儿受凉后咳嗽,伴黄白痰,流黄色脓涕,轻度鼻塞,就诊于郑州市某医院,诊断为“过敏性鼻炎”,经治疗效果一般,仍反复咳嗽,咳痰,为进一步诊治,治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。
刻下症:咳嗽,黄白痰,偶有黄色脓涕,晨起夜间喜清嗓,轻度鼻塞,纳差,食欲差,大便稀,小便正常。
既往史:过敏性鼻炎,幼时有湿疹史。
个人史:生长发育正常。过敏史:无。家族史:无家族性遗传病史。
四诊信息面色黄,鼻黏膜苍白,鼻甲肿大,咽部无明显充血,肺部听诊无明显异常。余查体阴性。中医望、闻、切诊:舌淡红,苔薄黄,脉细弱。
二、辅助检查
无
三、中西医诊断与诊断依据
1. 中医诊断
中医诊断:咳嗽(久咳)。证型:肺脾气虚兼痰湿证。
中医诊断依据:反复咳嗽、咳痰,伴有鼻塞、流涕,面色黄,舌淡红,苔薄黄,脉细弱。《小儿药证直诀》提出“三常有余,四常不足”,小儿肺常不足,脾常不足,因此小儿容易患呼吸系统、消化系统疾病,多易咳嗽、食积。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咳论篇》曰:“五脏六腑皆令人咳,非独肺也。”肺虚,宣发肃降失常,可见咳嗽,脾虚生痰,可见咳痰,肺脾两虚,导致咳嗽反复不愈。从经络分析,肺之经脉“起于中焦,下络大肠”,胃之大络“贯鬲络肺”,因此食积伤胃,上传于肺,从五行来讲,脾胃属土,肺属金,土为金之母,可见宿积亦能导致咳嗽。综上,中医疾病诊断为咳嗽(久咳),证属肺脾气虚兼痰湿,病位在肺、脾、胃。
2. 西医诊断
西医诊断:慢性咳嗽。
依据:(1)以反复咳嗽、咳痰为特点,病程4月余;(2)查体:面色黄,鼻黏膜苍白,鼻甲肿大,咽部无明显充血,肺部听诊无明显异常。余查体阴性。(3)既往史:过敏性鼻炎;幼时有湿疹史。(4)生长发育史:正常。
依据慢性咳嗽的诊断思路:儿童慢性咳嗽最常见的疾病有咳嗽变异性哮喘、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和呼吸道感染后咳嗽、胃食管返流、心因性咳嗽、以及发育异常等。该患儿所在的学龄前期的慢性咳嗽多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、咳嗽变异性哮喘、呼吸道感染和感染后咳嗽、气道异物、肺结核、支气管扩张等为主。
依据本患儿反复咳嗽、咳痰,伴有鼻塞流涕,结合查体鼻甲肿大,鼻黏膜苍白,既往有过敏性鼻炎病史,慢性咳嗽中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以过敏性鼻炎、鼻窦炎、腺样体肥大、咽炎、咳嗽为特点,晨起以及体位变化时咳嗽明显,伴有鼻塞、流涕、鼻痒、喷嚏等症状,检查见鼻黏膜苍白水肿,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,有时可见咽喉壁黏液样物附着,故考虑该患儿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。
同时注意与咳嗽变异性哮喘相鉴别,后者咳嗽是唯一表现,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,运动,遇冷空气或者是闻到特殊气味后,咳嗽加重,无感染的表现,抗生素治疗无效,按哮喘治疗,病情可得以控制。若临床症状和查体不能明确患儿咳嗽病因,需要完善胸部CT、肺功能、过敏原检测、鼻咽喉镜等检查,明确慢性咳嗽的病因,予以针对性的治疗。
四、干预措施中医干预:
一诊,患儿咳嗽、咳痰,黄白痰,偶有黄色脓涕,晨起夜间喜清嗓,轻度鼻塞,纳差,食欲差,大便稀,小便正常。舌淡红,苔薄黄,脉细弱。四诊合参,辨病为咳嗽,证属肺脾气虚兼痰湿,治疗以补肺益气、健脾化痰。
方选玉屏风散合二陈汤加减:生黄芪30g、生白术12g、防风12g、陈皮6g、清半夏6g、茯苓10g、炙甘草6g、瓜蒌10g、葶苈子10g、焦山楂20g、百合10g、五味子6g。14剂,水冲服,日1剂,早晚分服。
二诊:服药后咳嗽减轻,流涕,无鼻塞,无发热,偶有咳嗽,白色痰液,质黏稠,量少。
现症见:患儿偶有咳嗽,流清涕,纳眠可,小便正常,大便偏软,日一行。舌淡红,苔薄白,脉细。
首诊有效,效不更方,但病程较长,四诊合参,辨病为咳嗽,证属肺脾气虚兼痰湿,治疗以补肺益气、健脾化痰止咳,方药上方加白及6g取苦甘收敛之意。14剂,日一剂,分2次水冲服。服药后持续无咳嗽。
医嘱:服药期间饮食清淡,忌食凉和辛辣刺激。
五、疗效转归
患儿一诊服药14剂后患儿咳嗽明显好转,二诊服药14剂巩固治疗,患儿持续无咳嗽、咳痰、鼻塞、流涕等不适,查体:未见明显异常。随访半年无复发。
临证体会
本病例的诊治难点在于患儿年龄小,病程时间较长,经院外治疗,效果欠佳,依据中医诊断思路,考虑久咳,病程较长,患儿家属比较焦虑,如何通过中医方法解决问题,并能真正从根本上治疗咳嗽,辨证准确十分重要。本患儿结合鼻塞、流涕,合并有过敏性鼻炎,考虑上气道咳嗽综合征。本病不是疑难杂症,是反复发作的慢性病,但给患儿和家长带来巨大困扰。中医治疗从根本上解决肺脾两虚,使得咳嗽得以治愈。
通过本病例获取中医药治疗慢性咳嗽的主要经验如下:
肺脾气虚,宿积内存为基本病机慢性咳嗽在祖国医学中,归于“久嗽”“久咳”或“顽咳”范畴,如《诸病源候论》所言:“久咳嗽,是连滞岁月,经久不瘥者也。”其中提到的“久咳嗽”的临床特点与现代慢性咳嗽病程较长相吻合。《医学正传》咳嗽篇云:“寒、暑、燥、湿、风、火、六气皆令人咳”,提出多种因素均可导致咳嗽,同样不同时间的阶段的咳嗽与不同的脏腑有关,如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咳论篇》曰:“五脏六腑皆令人咳,非独肺也。”一般晨起咳嗽为多肺咳,黄昏及睡前咳嗽,多与脾胃有关,正如《临证指南医案·咳嗽》指出:“从来久病,后天脾胃为要,咳嗽久非客症。治脾胃者,土旺以生金,不必穷究其嗽。”以及凌晨咳嗽多为肝咳等。因此,笔者认为慢性咳嗽病位在肺,涉及脾胃,机体正气亏虚为儿童慢性咳嗽的基本病机。
《黄帝内经》所言: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,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,结合万全“三常有余,四常不足”思想,脾肺肾不足,肺主皮毛,肺气不足,卫外不固,多易感受外邪,侵袭肺卫,宣发肃降失常,可见咳嗽。
外风为儿童慢性咳嗽反复发作之诱因风为百病之长,善行数变。《小儿推拿秘旨》记载:“咳嗽皆因风入肺,重则喘急热不退,肺伤于寒嗽多痰,伤于热者声壅滞。寒宜发散热则清,实当泻胃虚补肺......疏风豁痰补泻明。”由此可见外感风邪是引起咳嗽的重要诱因,且很多慢性咳嗽患儿,多表现为咽痒,遇冷风异味则易咳等症状,这也符合风邪“善行数变”“无风不作痒”的特性。《医学心悟》的止嗽散即是依据风邪致咳而拟。因此治疗慢性咳嗽是运用疏风解痉之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伏痰为儿童慢性咳嗽之宿根外邪引动伏痰,导致慢性咳嗽迁延不愈。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,当机体正气不足,脾运化水湿失常,无形之痰隐匿于机体,遇外邪引动伏痰,则机体发病,可见咳嗽、咳痰等,正如《证治汇补·卷二·痰症》有曰:“若略有感冒,便发哮嗽,呀呷有声,名曰伏痰”。历代医家多认同该观点,陈修园在其《医学从众录·痰饮》中言:“痰之本,水也,原于肾,痰之动,湿也,主于脾,痰之成,气也,贮于肺。”可见脾为生痰之源,肺为贮痰之器,肾为生痰之根,若患儿先天禀赋不足,加之后天脾胃调养失调而酝生痰邪,贮藏于肺,潜伏日久可致肺失宣降,在外邪的刺激下,为诱发咳嗽埋下隐患,同时痰为阴邪,其性胶滞难解,故使病情迁延难愈。
宿积为慢性咳嗽之内因古人云“若要小儿安,常带三分饥和寒”,咳嗽反复发作,多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。无外感不能引动伏痰,无内积不能导致脾胃功能失常之机体正气受损,出现咳嗽反复迁延不愈。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咳论》曰:“久咳不已,则三焦受之。三焦咳之状,咳而腹满,不欲饮食,此皆聚之于胃,关于肺”提示久咳发生病机。因此,依据以上理论,拟定补肺益气、健脾化痰之则,方选玉屏风散合二陈汤,体现了中医标本同治、攻补兼施,通补结合,升降有序,使得脾运痰化,风去邪消,积消咳停。
本例患者,反复咳嗽,咳痰,伴有鼻塞流涕之表证,反复发作困扰患儿和家长。中医具有标本同治,急则治标,缓则治本的原则,故辨证为肺脾气虚兼痰湿,方选玉屏风散合二陈汤加减,其中黄芪益气固表;白术健脾利湿;防风可祛一身之风,上述三药为玉屏风散之组成。清代伤寒学家柯韵伯有云:“夫以防风之善驱风,得黄芪以固表,则外有所卫,得白术以固里,则内有所据。风邪去而不复来,此欲散风邪者,当倚如屏,珍如玉也。故名玉屏风散。”
《医方考·痰门》曰:“湿痰者,痰之源生于湿也。水饮入胃,无非湿化,脾弱不能制,停于膈间,中下二焦之气熏蒸稠粘,稀则曰饮,稠则曰痰,痰生于湿,故曰痰湿也。是方也,半夏辛热能燥湿,茯苓甘淡能渗湿,湿去则痰无由以生,所谓治病必求其本也;陈皮辛温能利气,甘草甘平能益脾,益脾则土足以利湿,利气则痰无能留滞,益脾治其本,利气治其标也。”提出二陈汤的化痰之功,同时加瓜蒌加强化痰,葶苈子泻肺化痰,除标之痰邪。
现代研究表明,葶苈子具有含有强心苷类、硫苷类和异硫氰酸类、黄酮类、苯丙素类、有机酸类等多种化学成分,具有改善心血管功能、抗肿瘤、止咳、祛痰、平喘、利尿、改善急性肺损伤和代谢紊乱、雌激素样作用等药理活性。焦山楂消积化食,针对患儿平素宿积,使脾胃运转得健。百合既能补肺阴,兼能清肺热,还兼有止咳祛痰的作用,针对久咳尤为合适。
现代研究表明,五味子具有镇静、催眠、抗炎、抗氧化、抗菌、镇咳和保护肝脏等作用。甘草的化学成分复杂,包括黄酮类、皂苷类、生物碱、氨基酸类、香豆素类、多糖类等化合物,具有补脾益气、清热解毒、祛痰止咳、缓急止痛、调和诸药的功效,主要治疗脾胃虚弱、咳嗽痰多及中毒等,同时还具有抗肿瘤、抗炎、参与酶反应、抗菌、保肝、降血糖、雌激素样作用以及抗风湿、抗精神抑郁、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增殖等多方面作用。
临床中,针对慢性咳嗽,各位医家均有自己的治疗经验,王仁平教授依据“五脏六腑皆令人咳”,提出新的思路,从“外风伏痰宿积”论治慢性咳嗽,标本同治,消补兼施,方选玉屏风散合二陈汤治疗,效果显著,为患儿和家长解除焦虑和病痛,体现中医药文化的精、准、廉、效等特点。
李璇璇
2024-4-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