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仁平名中医工作室

医案--治疗梅尼埃病1例

治疗梅尼埃病1例

引 言

梅尼埃病是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疾病,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眩晕,伴听力波动性下降、耳鸣和耳闷胀感。目前西医学多以药物和手术治疗为主,药物治疗多以改善膜迷路积水、内耳微循环为主,但存在疗效有限及术后并发症可能。梅尼埃病并无治疗的金标准,有学者提出梅尼埃病治疗除了控制眩晕症状,应尽可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,改善耳鸣耳闷感,提高听力。近年来较多中医药相关研究证明了中医药治疗梅尼埃病疗效确切,且不良反应少,故本案分享1例中医药治疗梅尼埃病案例,以期为临床拓宽思路,也为梅尼埃病的中医药疗法提供一些经验及理论基础。

临床资料

一、病史资料

1 一般信息

患者张xx,男,65 岁,石家庄市,于 2021 年 8 月 25日就诊,发病节气:雨水

2 病史

主诉:眩晕反复发作伴左耳听力下降3月

现病史:患者 3 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,天旋地转感,与位置无关,约持续发作20分钟,伴双耳耳鸣,左侧较重,呈间断性蝉鸣音及吹风样声音,伴左耳耳闷,无恶心呕吐、视物旋转、黑曚及意识不清,后就诊于外院行相关检查后诊断为“梅尼埃病”,经药物治疗后自觉上述症状无明显好转,遂就诊于东直门医院耳鼻喉科。

刻下症:间断眩晕,天旋地转感,左耳听力下降、耳闷,双耳鸣响,为间断性蝉鸣音及吹风声,伴头部昏沉,双踝肿胀,时觉乏力,纳眠可,二便调。舌淡红、苔白,脉弦滑。

既往史:既往体健。否认高血压、冠心病等慢性病史,否认肝炎、结核等传染病史,否认手术史及重大外伤史。

个人史及过敏史:出生于石家庄,久居于石家庄,无特殊嗜好,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。

家族史:否认家族遗传病史。

二、辅助检查

纯音测听:左耳气导(250-8 kHz):30-35-35-45-55-75 dB,左耳骨导(250-4 kHz):30-

35-35-40-60 dB HL。

三、中西医诊断与诊断依据

1 中医诊断

中医诊断:耳眩晕病 证型为脾气虚弱、水气内停

中医诊断依据:《内经》中提到“上气不足,脑为之不满,耳为之苦鸣”,患者平素自觉乏力,面色偏黄,素体脾虚。脾为后天之本,主运化水液,脾气虚弱,脾失健运,运化水液功能失常,致水湿内聚,水气内停,阻于中焦,困遏清阳,清阳不升,浊阴不降,故患者出现眩晕、听力下降及耳鸣耳闷;脾气虚则气血生化不足,故时感乏力;水气痰浊下注,故出现双脚踝肿胀。结合舌脉,舌淡红、苔白,脉弦滑,四诊合参,中医属耳眩晕的范畴,辨证为脾气虚弱、水气内停证,病性为本虚标实。

2 西医诊断(临床诊断或病理诊断)

西医诊断:

1.梅尼埃病2.感音神经性聋(双)

西医诊断依据:①患者眩晕反复发作,伴左耳听力下降、耳鸣耳闷,眩晕特点为反复发作,天旋地转感,持续时间为20分钟左右,无意识不清等。②纯音测听示左耳全频听力下降,以低中频为主,查体可见自发性水平型眼震。

四、干预措施

时间

症状及变化

具体方药加减

(首诊)

间断眩晕,天旋地转感,左耳听力下降、耳闷,双耳耳鸣,为间断性蝉鸣音及吹风声,伴头昏沉感,双踝肿胀,时觉乏力,纳眠可,二便调。舌淡红,苔白,脉弦滑。  

泽泻20   g,白术15 g,茯苓30 g,桂枝10 g,生黄芪30 g, 菖蒲10   g,郁金10 g,路路通15 g,菊花10 g,白芍20 g,炙甘草10   g。

(二诊)

1周后,眩晕明显减轻,仍有双侧耳鸣,左耳发堵发闷,双踝肿胀,饮食二便正常,舌淡红、苔白,脉沉细。  

共14付(苓桂术甘汤加减,治以健脾益气、温阳利水)  

(三诊)

3周后,眩晕止,仍有双侧耳鸣,左耳发堵发闷,双踝肿胀减轻,饮食二便正常,唇暗,舌暗红、苔黄,脉弦滑。  

上方加生地10 g,共14付(患者脉沉细,由1周前虚实夹杂转换为以虚为主,加生地扶正补气阴)  

(四诊)

眩晕未再发作,仍有双耳鸣,左耳闷堵感,双踝肿胀消失,自觉左耳听力稍有提高,纳眠可,二便正常,舌尖红、苔黄,脉弦滑。  

上方去桂枝加葛根 30 g,桃仁 10 g,共 14   付(根据舌脉,患者略有热像,去桂枝;患者仍有耳闷,加葛根升阳;唇暗舌暗,加桃仁祛瘀)

(复查)

3个多月后,眩晕未再发作,左耳听力提高、耳闷消失,双耳鸣明显缓解。

上方去生黄芪,加太子参 15 g,怀牛膝 10 g,共 14   付 (患者舌脉象显示患者有热象及痰湿,故加太子参、怀牛膝以益气健脾、补益肝肾)

五、疗效转归

患者口服中药1月余后眩晕未再发作,左耳听力下降、耳闷、双耳鸣较前好转,3月后患者复查听力,提高约30-40 dB HL,期间眩晕未发作,耳闷消失,双耳鸣明显缓解,治疗过程中患者依从性较好。

临证体会

梅尼埃病属于“耳眩晕”范畴,历代医家从不同的角度来论治眩晕,如“诸风掉眩、皆属于肝”“无痰不作眩”“无虚不作眩”等,张仲景在《内经》基础上补充了虚证眩晕的内容,其提出了脾肾阳虚导致体内病理产物堆积也可导致眩晕,并提出了“病痰饮者,当以温药和之”的治法。李东垣提倡论治虚证眩晕从脾胃入手,指出“上气不足”的根本在于“脾胃先虚,而气不上行”。我们在临床上发现眩晕多在久病、劳累、情绪波动后急性发作。久病、过劳之后,损伤脾气,气虚则清阳不升,耳窍失养,发为眩晕。清代黄元御曾提到:“耳目者,清阳之门户者也……清阳上达则七窍空明,浊阴上逆则五官晦窒。”脾为气血生化之源、后天之本,脾气虚弱,水谷精微不能上输心肺,导致气血生化无源;清阳不升,不能濡养头窍,且脾不散精,无法将精微物质布散全身脏腑组织及头面清窍,导致清窍失养。《医灯续焰》曰:“清阳出上窍,而目在其中;清阳者,气也,气不足则不能上达以致头目空虚而眩晕时作矣。”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工作、家庭生活压力的增大,不良生活习惯间接影响着身体变化,所谓脾主思、脾为后天之本,思虑过度、劳累等均可伤脾,日久则致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上荣耳窍,且脾主运化水液,脾失健运,则水湿内停,所谓“正气不行,虚痰结聚”。张景岳认为因痰而生眩者,病机多为本虚,如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·眩运》曰:“有痰饮留中,治节不行而运者,脾之弱也。”对于该证的治疗,《质疑录》曰:“若一纯攻痰,而不大补气血、壮水滋阴,以救其本,病未有不毙者也。”故治疗应在健脾益肾的基础上再治以温化痰饮等。

本案所用的苓桂术甘汤,是“病痰饮者,当以温药和之”的代表方,由茯苓、桂枝、白术、甘草四味药组成。茯苓为君药,健脾利水消肿;桂枝为臣药,宣通阳气,平冲降逆;苓桂合用利水化气。白术佐以茯苓健脾利水;甘草为使健脾益气,并助桂枝温补阳气。全方共奏温阳健脾、利水降冲之功。正如王庆国教授所认为:“苓桂术甘汤的用药特点为‘拨云见日’,茯苓、白术渗湿利水以拨云,桂枝、甘草温补阳气以见日,此方温而不燥、利而不峻,使中阳得健、痰饮得化,标本兼顾。”所以当阳气亏虚,水气不化,津液不行,水气上犯于头面部清窍时,出现头晕、耳鸣等症状,再兼以后背、四肢发凉,舌淡嫩或胖大,舌苔厚腻,脉沉弦、沉滑等,辨证为阳虚水饮证,可用苓桂术甘汤加减。但具体应用皆以患者具体情况分析为主。

王仁平教授在临床上治疗梅尼埃病时主张分阶段论治:急性发作期以祛邪为主,从风火痰论治;慢性缓解期以扶正为主,从健脾、补肝肾论治。王教授根据患者所处的疾病阶段及病机分析,选用不同的方剂。如本案患者,经现代医学手段治疗后效果不明显,后寻求中医药治疗。患者为典型的脾气虚导致水气内停而诱发的眩晕,初诊时为急性发作期,以温化痰饮为主,后转为稳定期,则以健脾益气为主,获得满意疗效。

李璇璇

2024-6-7